基层治理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欲茂其枝,必固其根”,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强不强,安全感足不足,获得感多不多,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基层治理水平的高低。然而基层矛盾多发,情况复杂,仅靠政府大包大揽,往往会力不从心,效果也可能差强人意。因而,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思路便应运而生。
共建。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治理的生动写照,充分体现了基层治理任务的艰巨,需要基层干部实事求是,苦干实干,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倾情参与,倾力相助,更需要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充分自治。社会治理不只是党委和政府的责任,而且是社会各方的责任。实现“共建”,需要明确不同社会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职能职责,拓展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建立政社互动、政企互动、政民互动的联动机制,汇聚一股强大治理合力。
共治。社会治理怎么开展?需要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实现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基层治理中,有了科技赋能,成效显著;曝光台、群众议事厅等群众参与治理的渠道日渐多元且成熟;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思维越来越深入人心;执法队伍素质显著提高,执法能力明显提升……显而易见,共治是整治当前基层社会顽疾的不二法门。
共享。共同享有社会治理成果是社会治理的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归根到底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如总书记所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人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我们治理的初心,亦是我们不竭的动力源泉。
社会治理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固本之策,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