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测考试中,想必大家都知道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一部分的题目正确率不是很高,但是其中的片段阅读分值却比较高。而在片段阅读中,主旨观点题是重点考察题型。所以,片段阅读题要想多拿分,就必须跨过主旨观点题这座大山。大家经常会出现题干读得懂,但是在选择选项时,在两个选项中纠结,最后往往选了一个错误答案。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分析主旨观点题的选项,跨过主旨观点题的最后一道坎:
一是选项出现的内容在文段当中没有提及,是过度推断而出。
【例题1】:劳动力总量大、成本低,曾是“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但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一优势正在不断消减。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 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 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超过 14%,就是老龄社会。中国实际上在 2001 年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近年来东南沿海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用工荒”,已经凸显出这一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老龄化社会与老龄社会的标准如何确定
B.老龄化社会将使中国企业劳动力供给不足
C.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已首先步入了老龄社会
D.人口结构变化会影响“中国制造”竞争力
【答案】D。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正在使“中国制造” 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不断消减,然后以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的认定标准引出中国实际上在2001 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末句以近年来东南沿海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用工荒”进一步验证了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制造”的不利影响。A 项标准如何确定是非文段重点;B项的“中国企业”扩大了范围,文段主要说的是对“中国制造”的影响;C 项的“首先”步入无法推出, 且文段主要说的是老龄化社会的影响。故本题选 D。
二是选项针对重点内容设置,偏离文段重点、分句、片面句。
【例题2】:当前,乡村间或是城乡间的交流日益增加,因拆迁、移居等因素在新区域形成新的社区群体,乡村正面临“去熟人化”阶段。用一种共通的地域文化将其联系起来,是乡村治理的有效形式。从历史上看,以血缘或是某种被认可的文化组织起来的群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稳定性,在一定层面上,乡村社会关系、乡村冲突的调适与乡村社会秩序的维系不仅仅靠法制体系,而且还依靠乡村礼俗、村社伦理、村规乡约等非正式制度。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
A.乡村社会秩序的历史渊源与当下处境
B.当下乡村社会秩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C.新的乡村社会秩序维护需要探寻更有效的治理方法
D.乡村治理实践中非正式制度往往比法律手段更有效
【答案】C。解析:文段先介绍了由于各种原因,乡村面临“去熟人化”阶段,然后介绍了共通的地域文化可以将新的社区群体联系起来,是乡村治理的有效形式, 最后对这一有效的治理形式进行了具体说明。因此文段意在说明的是要寻求一种共通的地域文化,实现对新的社区群体的有效治理。C 项表述正确。A 项当下处境非文段重点,排除。B 项“主要原因”只是文段的背景介绍,非文段重点,排除。D 项的“更有效”无中生有。故本题选 C。
通过上面两道题目,同学们可以体会一下主旨观点题选项分析。在分析文段的行文脉络把握好文段重点内容后,要分清选项当中是否有这部分内容,如果没有可以排除。如果有的话,是否是文段重点,非重点内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