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要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在实现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必须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不出问题、确保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势头,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释放了鲜明的政策信号。为了保障粮食生产提出“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修编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投资标准,完善工程建设、验收、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同时指出,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生猪稳产保供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要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2020年年底前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
公考角度解读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
[基本现实]
2019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连续5年超过1.3万亿斤,粮食供给总量充裕。在农业内外部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农产品市场供给总体充足、运行基本平稳,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稳、库存足,农产品市场供需稳定。
但也要看到,粮食安全形势并非高枕无忧,粮食生产能力基础并不稳固。多少年的经验表明,经济形势越复杂,越要稳住农业、稳住粮食。2019年以来生猪生产和猪肉价格出现波动,中央出台一系列稳价保供政策举措,推动生猪产能开始逐步恢复,但形势依然严峻。
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在保证总量稳定的同时,要继续做深做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成绩]
第一,农产品产量持续攀升。国家统计局发布,2019年粮食总产13277亿斤,比去年增加119亿斤,比历史最高的2017年增加45亿斤。支撑着其他行业的发展,很好的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与此同时,其他农产品总量供给都非常充裕。
第二,农业的发展质量在不断优化。201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7.4%。化肥用量连续3年实现负增长。高端化、品牌化、差异化的农产品满足了城乡亿万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同时一二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第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对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活跃农村经济,效果都非常明显。
第四,绿色发展深入人心。新认证绿色食品13487个,有机产品2499个,推动28个省将167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纳入保护工程,从品种、品质资源上进行重点培育、保护和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系统工程扎实推进,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牧则牧,进步非常明显。
[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产品产量大、质量差、成本高。农业生产一家一户依然是主流,单个生产者经营规模较小,品种结构不合理,与市场需求脱节,形成不了有效供给,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二是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与价格和国际市场脱离较为严。市场竞争力过弱,农民增收遇到“瓶颈”,种植品种结构等失衡,农业可持续发展遇到难题。近年来,国产棉花、白糖、大豆、小麦、玉米等成本与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这为农产品大量进口创造了条件与机会,并对国内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造成了较大冲击。
三是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除了农业从业人数大幅减少,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仍以中老年为主,且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偏低,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粗放型耕作方式亟待转变。
四是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生态系统很脆弱,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农业生物多样性降低、自然灾害频繁,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和不当使用,造成农业生产自身污染、农村生活环境污染都相当严重。农业和农村生态破坏将导致包括食品安全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问题。
[对策]
一是压实各级责任。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要保持基本稳定,真正动真碰硬,做到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二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保障农民基本收益,让农民种粮不吃亏。三是调动地方抓粮积极性。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优先安排农产品加工用地指标,支持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让地方抓粮不吃亏。四是加强技术服务。抓好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防控,推广统防统治、代耕代种、土地托管服务模式,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