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大,黎元为先。”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民生的痛点、热点、难点,就是政策发力的出发点、着眼点、落脚点。新时代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切实保障民生质量,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补齐民生短板,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木桶原理昭示着事物发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做好民生工作,要不断补齐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无所养”的矛盾日益凸显;伴着城乡二元化的发展,“住无所居”的困境逐渐显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所以,政府需得加大,事实更大规模的税改,让收入分配格局更为优化,要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此外,还需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减少房地产泡沫。
推进公平正义,助力构建和谐社会。“马太效应”预示着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公平正义的缺失必然会加剧社会两极分化。公平正义的推进是提升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前提。但目前,由于公平正义缺位所引发的冲突性事件屡见不鲜。城乡发展差距大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拦路虎”;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绊脚石”;资源分配不公平是缩小社会发展差距的“拖油瓶”。因此,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推进公平正义事关社会和谐,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应有之义。
树立服务理念,谋划民生幸福工程。“治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政府建设工作中,涉及民生的内容贯穿始终,既有累累硕果,也有铮铮诺言。“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天下顺治在民富,在下和静在民乐,只有始终将民众的期盼装在心里,将民众的责任抗在肩上,才能创造无往而不胜的事业。不管是兰考治沙的焦裕禄还是因公殉职的廖俊波,他们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领导干部心系群众、无私忘我的精神品质,将对人民的忠诚融入到血液中,体现在行动上,用务实为民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拥护,在干部群众心中树立新时期的丰碑。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应该坚定信念,真情为民,心系群众,造福一方。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将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作为奋斗目标,砥砺前行。增进民生福祉,把改善民生落到实处,让群众共享新时代的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