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21世纪的代名词,它赋予人类前所未有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但与此同时情感纠葛、道德滑坡、人性异化等由网络社会滋生出的各种伦理失范问题也层出不穷:网络谣言肆无忌惮、个人隐私暴露无疑、网络诈骗层出不穷、网络关系疏离冷漠……这些问题不仅玷污了网络生态,让真实世界的伦理道德变得软弱无力,更埋下了社会不安定的隐患。因此必须开展道德教化引导,通过外在约束,让网民产生内在自觉,从而提升网络伦理。
约束是自觉的前提基础。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这为我们指出了网络伦理建设的目标和方向。真实社会中人与人的相处之道要讲求伦理和公序良俗,网络社会虽然虚拟但是依然要讲求伦理。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但是,正是因为网络虚拟性、匿名性,伦理建设存在滞后性,许多网民进入网络空间后,过分地“自由”,严重污染了网络空间。所以利用道德教化对网民加以约束,为网民划清道德边界,明晰伦理秩序,才能摆正网民与网民、网民与网络之间的关系,才能产生遵循网络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而真正实现网络价值的最大化,网络负面效应的最小化,最终实现网络空间的持久清朗。
自觉是约束的目的归宿。离开了道德教化,社会就是一盘散沙,通过道德教化确实可以约束人们在网络空间的言行,让网络的污言秽语少一些,让网络的清新绿色更多一些。但是约束的力量来自于外界,产生的力量也是被动的,倘若改善网络空间长期依靠外界的被动力量 ,光靠约束而没能激发他们的伦理自觉,他们可能会暂时偃旗息鼓避开监管的风声,当监管松开口子,肯定会重振旗鼓,变本加厉。那么清朗网络环境目标的实现也会变得很吃力。哲学中讲,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约束属于外因,而自觉属于内因,网络道德教化不仅仅有约束作用,在其深层次是隐藏着激励和引导作用的,只有通过约束激发伦理自觉,让人们养成一种自觉性、主动性,让道德教化看似无形却在发挥有形的作用,才能真正改变网络伦理失范状况。由此可见,自觉对提升网络伦理必不可少。
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通过道德教化的约束到激发民众的自觉性、主动性,可以切实提升网络伦理,但每个网民都是网络空间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让网络伦理秩序井然还离不开7亿网民每个人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