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和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等29日发布的系列报告显示,旅游正成为中国人的“幸福必需品”。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期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旅游能够带来快乐,96.5%的受访者渴望家庭旅游。(1月30日新华网)
旅游的确使人感到幸福。2017年“5·19中国旅游日”活动主题就是“旅游让生活更幸福”。旅游又被列为我国“五大幸福产业”之首,可见“旅游”与“幸福”关系紧密。今年春节长假即将来临,不少人过年的方式是全家一起旅游,有的为此积极准备,有的已经人在旅途。
而上述报告显示旅游正成为国人“幸福必需品”,再次印证了旅游对于国人是多么重要。笔者以为,这一报告给我们多种提示。从个体角度来说,如果你心情不好、精神萎靡、压力山大,不妨通过旅游来调节。因为旅游可以让人心灵愉悦、暂别尘霾、阔别日常、放飞自我。
也就是说,旅游可破解“幸福密码”,能让不幸福之人感到幸福,能让幸福之人感觉更幸福。如果家庭不幸福,也通过旅游来“疗伤”吧,因为近八成受访者都认为家庭旅游能够带来快乐,九成多受访者渴望家庭旅游。可以说,全家一起出游是提升家庭幸福指数的有效方式。
旅游正成为“幸福必需品”,也意味着国人腰包越来越鼓,也有时间旅游了,因为旅游需要有“钱”有“闲”。同时,这也意味着如今可选择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多,旅游服务质量总体不断提高,所以,旅游变成了幸福的“润滑剂”,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愿意去旅游、渴望去旅游。
旅游成为“幸福必需品”也提示旅游业进一步做大市场“蛋糕”。去年,国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以及出国旅游人数均是两位数增长,已经显示国人旅游需求很旺盛,但未来增长空间依然很大,因为国人收入在增长,带薪年休假、每周“2.5天小长假”等在创造旅游时间。
对旅游业来说,要想利用旅游成为国人“幸福必需品”做大市场“蛋糕”,不仅要推出更多优质旅游产品,淡化“门票经济”,还有提升服务质量。尽管旅游服务总体在升级,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不少,这会影响到旅游带给国人的幸福感,自然也会影响旅游市场做大。
试举几例。比如《旅游绿皮书》显示,去年景区“降价令”发布后,没有降价的5A级景区和4A级景区分别占总数的40%和80%。再如,一些景区景点仍存在“假文物”、坑游客等乱象。又如,一些旅游在线平台、酒店等存在失信、卫生等问题,这都是给幸福“添堵”。
另外,旅游成“幸福必需品”也提示各级监管者——旅游能否给人幸福感还取决于市场监管。以云南为例,导游事件频发自然会影响游客体验,经“最严整顿”情况明显好转,所以一些朋友今年选择在云南“旅游过年”。但不是每个地方都以“最严”姿态治理旅游乱象。
进而言之,旅游能成为多少国人“幸福必需品”,不仅取决于多少国人“钱”、“闲”同时具备,也取决于旅游企业和从业者是否规范经营、如何提升服务质量,还取决于旅游市场是否监管到位。而国人有没有时间旅游,也取决于有关方面和用人单位能否落实带薪休假等制度。
上述报告预计,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超过6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人民币5.6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9.5%和10%;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约1.6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1%。这是旅游成为“幸福必需品”的延续,如果旅游环境更让人幸福,实际数据或比预计更漂亮。(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