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半月谈》报道,一个只有5个工作人员的基层单位,门口却挂了29块牌子。这可不是因为这个部门的工作人员 “能者多劳”,而是目前许多基层单位都存在着“有牌无实”的一种奇怪现象。这些地方往往只负责挂牌,却没有相应的功能为当地群众提供服务。
更可怕的是,这种现象近年来还有加速蔓延的迹象,成了铲除不尽的“牛皮癣”。基层单位是直接面向群众的窗口,也是落实具体政策的执行者,本该有更为务实的作风,如今这种“上墙”不“上心”的做法,显然与基层治理的要求和初衷背道而驰,是必须被打破的形式主义。
但问题是,在破除形式主义时,许多地方也流于形式,有群众反映了,或者有领导关注了,就来一次专项整治,至于此后应该如何?并无后续的措施跟上,更遑论制定出长久有效的相关配套机制。如此,这种现象自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比如,就有媒体曝光,湖北省荆州市某村,因为当地4月份召开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集中整治动员大会,该村村委会便摘除了挂在村委会墙上的86块各类标识牌和制度框。但一段时间后,当记者再次回访时有干部却反映,整改情况不容乐观,死灰复燃。
问题的症结都清楚在哪里,却始终无法有效地解决,这显然是没有找对病灶,开出对症的药方。就以基层单位“挂牌”过多过滥现象来说,其之所以无法“根除”,是有着一条维系其存在的利益链的。显然不是一两次专项整治就可以解决的,更不是一摘了之就能万事大吉的。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各基层单位之所以如此热衷跑点挂牌,是因为每挂上一个牌子,往往就意味着多了一个可以拿钱的地方。比如说挂一个社区戒毒康复室的,到上面可能就能拿到几万元的项目资金,再比如说拿到省里面的关爱留守儿童的牌子,刷刷墙、挂挂牌,就能拿到5万元。钱这么容易拿,谁都愿意干。
另外,虽然病症在基层,但病灶却在上级。基层要不要挂牌,能不能挂牌,说实话并没有太多自主权,最终还得由其上级来决定。如果上级为了自己的业绩和面子,一味强调挂牌,却不考虑基层的实际需求,也不管下面有没有人做事,反正牌子要先挂上。那么,一方面恰好正中那些希望“挂牌”的基层单位的下怀;另一方面,迫于上级的压力,一些基层也只好照章来做,自然就顾不上“群众的需求”了。
因此,要真正破除形式主义,就必须打破其中的利益链。比如,针对基层单位“挂牌”揽钱的做法,可以试着从事前严审批,事后严监管入手,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确保“专款专用”,实现项目款项切实落地,做到无空隙可钻。此外,可以建立起一套追责机制,明确“谁挂牌谁负责”“挂谁的牌谁负责”,做到任何一块挂出去的牌子有问题,都能找到对应的责任主体,并启动相应的问责程序,从源头上遏制轻率挂牌的冲动。只有如此内外联防,上下联动,才有可能让形式主义无立锥之地。(西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