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教育工作者呼吁,要增加中国男生的男性教育。并且“娘炮”和“宅男”似乎也渐渐成为了主流文化,打开一些短视频APP,我们发现很多娱乐、搞笑的节目都是从“娘炮”和“宅男”的形象作为原型,进行的创作。
黑格尔说过,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宅”和“娘”其实在成长教育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性别缺失”。
在中国儿童早期的成长教育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女性。在很多家庭,母亲掌管一切,而父亲往往是“缺席”的,而在幼儿园和小学里,女教师的比例也远远超过男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男孩子就会失去很重要的男性教育课。最后性格上即便不是真的女性化,也会变得更为温和无害。
不过,除了教育原因之外,经济原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而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审美上。还记得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审美出现了一次标志性转折,高仓健式的男子汉气概被中国女性所追捧,当时刚出道的唐国强和孙淳比较倒霉,因为相貌俊美而被戴上了奶油小生的帽子,多年以后才咸鱼翻生。这种审美取向和当时的经济状况有很大关系,改革开放伊始,百废待兴,那个时候人们尤其需要坚毅、勇敢、顽强这样的精神气质作为社会发展的内在支撑。女排精神同样是时代的产物。
时至今日,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小康,高仓健式的精神气质不再与时代的流行特征相契合,取而代之的是审美的娱乐化和精致化。这其实也反映了随着经济发展,女性消费意识的觉醒,所谓小鲜肉,正是女性消费主义的审美投射。很多女性不再欢迎高仓健那种大男子主义气质,那意味着男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主导。经济独立起来的女性需要更平等的家庭和社会地位,那些大男子主义过头的男性甚至被冠以直男癌的蔑称。而小鲜肉则意味着唯美、温柔、无害。在这个关系中,女性才是占主导地位的一方。
这种审美的变迁并非中国独有,别忘了小鲜肉文化正是我们的邻居日韩输出过来的。当年输出高仓健的日本,如今向我们输出的是花美男木村拓哉,而韩国更是小鲜肉的大本营,没看到韩国门将的粉底霜正在淘宝上热卖吗?
日本老一辈人对于这样的现状也是痛心疾首。如果用年号给日本社会做个代际划分,正好在1989年分成了昭和和平成两代人,而“昭和男儿”们就特别看不上又宅又娘“平成废柴”们。分析这两代人的成长背景,和我国也很相似,昭和一代是战后奋斗的一代,而平成一代则是坐享其成的一代,又由于经济停滞,阶层固化,他们丧失了奋发的动力。
时代特征赋予了人们精神面貌,而如今这个时代对于这些发达国家而言,早已经岁月静好了。然而中国始终比较尴尬,我们似乎还没有资格岁月静好吧?这个时代需要的不是未富先老或未老先衰,这个时代还需要男子汉气概和拼搏精神。
前两天专栏作家刘远举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80后、90后,孩子们拿什么赡养你们》,文章对这一代人的养老问题表达了焦虑。这篇文章让我第一次意识到,也许延迟退休真的是一件好事,因为在60岁退休将成为一种奢侈。
所以如果从时间的维度来看,年轻人的“宅”和“娘”,其实都是一种奢侈,这只有在我们退休时才能看明白。因为运动员职业生涯短暂,早早“退休”的张继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选择了复出。他跟小他一轮还多的张本智在拼命,因为他明白了,岁月并不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