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评论:选拔人才本就不应以“帽”取人

2018-09-20 天津公务员考试网

     本期为各位考生带来了青年报评论:选拔人才本就不应以“帽”取人要想申论成绩好,关注热点不可少。天津公务员考试中,申论是最能拉开考生成绩的一门科目,积累对于申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天津公务员考试网温馨提示考生阅读下文,相信能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
  “长江学者”“青千”“万人”“百人”……这些和工资待遇、项目评审挂钩的“帽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谓是学术界最有价值的“通行证”。原本,国家设立上述头衔,是为了延揽或培养海内外的学术精英。可久而久之,未能戴上“帽子”的青年学者,在日常研究工作中举步维艰。这让人们不得不反思:是否应该更理性地看待这些“帽子”?

  如今这一令广大青年学者感到头疼的现象有望得到扭转。前不久,在中国农科院农科英才特殊支持计划实施一周年之际,该院党组成员、人事局局长贾广东透露:经过一年的探索,在该院自主实施的人才项目中,没有“帽子”的人才占比已经超过1/3;而通过该院开辟的不唯学历、资历的绿色评审通道,也已累计有53名青年英才获得高级职称,85名青年英才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仔细观察后可以发现,中国农科院推行的这项计划其实并不复杂。能在短短一年间就收到实效,离不开两大原则的支持。

  第一,是唯才是举,凭业绩说话。以往,只要拥有足够分量的“帽子”,就不愁项目得不到审批,资金得不到支持。更重要的是,戴着“帽子”的学者在哪里都能收获尊重和羡慕的目光,而那些脑袋上光秃秃的青年学者无论如何努力,却始终低人一等。上进者看不到希望,某些人却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如此恶性循环,必将对学术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中国农科院制定的计划,要改变的正是这种局面。据介绍,今年该院一位“千人计划”入选者到期后,不再续聘。原因是:聘期满业绩考核不达标。确实,不以“帽子”论英雄,才能真正让年轻人“动”起来。

  第二,就是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一刀切”思想。能不能得到“帽子”,说到底,一看学者的资历,二看学者的论文。但是,学术研究设计的领域何其丰富,若用僵化的标准衡量学者的工作,难免会产生偏差。拿中国农科院的研究项目来说,论文主要代表理论成果,在基础应用中作出成绩,才能为中国的农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若学者们为了争夺令人炫目的“帽子”,而将所有精力都投入论文写作,谁来完成那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呢?

  当然,不能否认“帽子”曾经为国内高校吸引了高端人才,也争取到了不少高质量的学术研究项目。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动态过程。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制定所有政策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我们不应忘记,为国家科研创新事业不断贡献新鲜血液,才是开展人才培养的目标。所谓的“帽子”,不过是一种工具,不能本末倒置。

  唯才是举,是所有领域、所有行业的选拔标准。纵观历史,人才选拔越开放的时代,整个国家的活力也越是充足。过于看重“帽子”的制度,譬如魏晋年间的九品中正制,往往会压抑人才,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相关的经验教训,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胜枚举。如今,中国正处于稳步迈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要让发展动力长盛不衰,离不开人才的不断涌现。中国农科院的英才特殊支持计划,为公众展示了生动的范例。

  让各行各业中的有“帽”无实者深刻感受到竞争压力,给予那些才华横溢但暂时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足够的机会,获益的必将是整个社会。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