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园变住宅、商业办公楼楼层加高、公园变加油站……随着城市建设加快推进,规划变更现象屡见不鲜,引起各类矛盾纠纷和维权事件。城市规划的合法性、严肃性遭遇“信任危机”。
专家指出,城市规划是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龙头”,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要增加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明确规划变更的“底线”和“红线”,建立健全刚性约束机制。
规划,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龙头”
为期一个月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展览近日在北京规划展览馆落幕,前往现场参观的市民人数超过1.5万人次,1400余条意见或留言写满了厚厚的3大本。一位王先生留言说:“规划做得这么好,一定要一张蓝图绘到底!”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作为城市发展的总纲,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聂梅生说,城市规划涉及经济发展、城市治理、社会利益和法律法规等多个层面,是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龙头”。
高水平的城市规划要对城市发展的前瞻性需求有准确把握。正如苏州市规划局总建筑师葛昕等专家所言,一张蓝图绘到底,首先要保证蓝图的质量,既要注重城市空间拓展,又要注重城市功能完善和内涵提升,而且,规划过程要让公众充分参与,共享城市建设发展成果。
“一张蓝图”谁能变?
合肥市去年公布某地块的新规划方案,将该地块原三期的一栋36层的商业酒店楼调整为42层的办公楼,另多增加2栋办公楼,引发业主强烈抗议。
近年来,类似事情并不少见:一些开发商将商业办公楼楼层加高、将文化产业园变住宅;还有的在同一地块不同期开发时,未征求周边小区业主意见,擅自更改规划,建设垃圾中转站、加油站;更有少数开发商拿地后不开发,等着“改规划”……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的落实。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认为,城市规划是政府、市民、企业等各方面理应共同遵守的一个法定性的规划。任何规划变更都要合法、合情,也要合理。规划调整必须出于公共利益,征得业主同意,按照行政许可法、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的流程来办理。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教授指出,城市规划更改频发是因为规划的刚性约束机制不健全,法律上缺少对规划变更的启动条件、完成时限以及程序顺序等方面的有效限制。因地方政府换届领导变动引发的规划变更为普遍,尤其值得高度警惕。
“不能每位市长都有一张自己的蓝图”,这是许多专家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表达的共识。大家普遍认为,规划决不能出于政绩和商业利益随意变更。问题是,如何确保城市规划一以贯之?
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专家认为,允许有出于公共利益考虑的正向规划变更,但是变更必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证城市规划的严肃性。上海市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名誉会长顾长浩认为,这就需要完善规划法、行政法和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相应的司法监督权必须到位。
半月谈记者注意到,厦门、深圳、苏州、常州等地对城市规划管理有明确规定,规划修改涉及相关主体重大利益关系的时候,明确要求征得利害关系人书面同意。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孙宪忠对这类做法表示积极肯定。他说,从法律上讲,规划的制定、变更必须满足3个条件,即目的正当、程序规范和足额补偿,任何城市规划变更都不能对业主造成民法上的侵权。规划变更给相关主体造成权益损失,要明确补偿、赔偿的标准,让规划变更者付出代价。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俊认为,公众参与至关重要,利害相关人员意见收集、申请听证、变更后公示方式等程序都需要公众参与。不经业主同意,规划部门审批规划变更将涉嫌违法审批。要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需要规划从各个层面既合法合规,又符合城市发展和社会利益。(半月谈记者 季小波 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