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一市民遭遇了件奇葩事:在给政府官方微信平台留言反映问题时,却被官微怼“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我仿佛听见了一群蚊子在嗡嗡嗡”。事后,当事政府称,其官微由一通讯公司代为运营。该微信平台第三方运营机构表示,此次“意外”是“系统自动回复”所致;而政府对官微被设置为自动回复一事并不知情。
看上去,这件事好像是一起技术意外,但背后引申出来的问题却不容小觑:政务官微“外包”,连责任也一起“外包”出去了。
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一些政府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将新媒体运营交给专业团队去做。但或者因为政府部门疏于有效监管,或者因为第三方运营机构不懂业务,导致在现实中一些官微承接单位为了完成任务,盲目凑条数、拼数据,与网民间缺乏有效的互动,甚至出现了雷言雷语、“怼网民”等现象,有损政府形象。
政务新媒体承载着很多政府的服务功能,技术运维即使“外包”,内容也必须自己掌控。回到此事件,当事政府以设置自动回复毫不知情为由回应网民,是对反应诉求、寻求与政府互动的群众的不敬,也与政务新媒体服务群众的初衷背道而驰,某种意义上也是在承认自己放弃了对内容的掌控,放弃了和民众交流的机会。长此以往,当事政府就真成了“甩手掌柜”。
用更熟悉互联网的人、去构建政府与网民之间的“民意通道”无可厚非,但官微“外包”政府不能当“甩手掌柜”。在社会公众的眼中,政务新媒体承载着政府公信力,它的发声就是权威发布。政府必须明白政务新媒体“它是谁、为了谁”,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其桥梁职能。如果这条“民意通道”连接到的只是通讯公司,网民以此评判政府执政为民的态度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