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研读下文>>>2018年天津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依礼依法筑牢礼让斑马线规则
背景链接
2017年7月,在广东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的统一部署下,全省21个地市公安交警部门同步开展礼让斑马线行动日执法直播活动。在活动中,广州交警亮出了“鹰眼查缉系统”等利器,1小时查处机动车不礼让行人7宗,开出罚单4份。省交管局强调,“要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不礼让斑马线”。
[综合分析]
观察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斑马线是一个直观的窗口。行人遇红灯时,能否主动等候、不抢行;机动车通过斑马线时,是一脚油门还是善意礼让,都是城市文明水平的一个缩影。
当然,礼让斑马线不仅是“礼”,更是“法”;斑马线不仅是一道“红线”,也是一条生命线。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新闻报道里,斑马线都是常见的事故现场,因为抢行而酿成的悲剧层出不穷。而慢一慢、等一等就是对行人安全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
对行人而言,礼让斑马线,就是守护生命线。斑马线是引导行人安全穿越马路的交通标线,也用来提醒机动车在行经该区域时,注意行人安全,礼让行人。因为,与机动车相比,行人是弱势群体,无论从身体的保护上还是行进的速度上,行人都处于劣势。从这一点出发,汽车礼让行人是对生命的一种守护。
对司机而言,礼让斑马线,就是守护道德线。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说:“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我们知道,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如果没有对社会的爱,对生命的爱,对生命的尊重,就缺失了最起码的道德修养。法国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也曾说过:“在任何地点,在任何时代,为公益作出最大牺牲的人,都是人们称为最道德的人。”因此,礼让斑马线,也是对每一位行车司机的道德考量。在礼让行人上,杭州的公交车与出租车可谓楷模:有行人经过斑马线,当前面的车停下时,后面的车辆不会鸣笛催促前方车辆,而是静静地等候。
对社会而言,礼让斑马线,就是践行传递温暖。小小的礼让行为,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小的礼让举动,提升的是城市的文明指数。社会文明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慢慢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养成恰恰始于一个又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行动。小的善行可以积累成美德,小的义举能够堆积成教养,这也正是古人所谓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参考对策]
城市交通如同一个生态系统,需要车辆和行人共同维护;礼让则是一种价值导向,需要“车让人”与“人让车”合二为一。每个人过马路都希望机动车停一停、等一等,同样,驾驶员和乘客也希望行人按交规走好自己的路。既遵守交通规则,又彼此真诚尊重,才能为城市空间书写文明。再往深里说,道路文明并非简单的通行与避让,而是法律约束、技术保障、行人与车辆自觉管理的有效结合,应建立在遵守规则、互相礼让、步行者优先的共同基础之上。维护城市良性运行,尤其需要多措并行、强化落实,在管理方面追求科学化、精细化。
礼让文明的“让”,关键是平衡路权。城市道路属于公共资源,怎样分配路权,如何权衡生命权与通行权,始终是交通立法与交通文明的核心意涵。相较于机动车,行人处于相对弱势位置。以交通灯为例,国内一项研究表明,在交通流量较大的交叉路口,行人最大可耐受等待时间为90秒,但红灯等待时间过长甚至超过2分钟的情况很普遍。聚焦安全高效通行的目标,在价值排序上优先考虑行人需求,大力倡导机动车礼让行人,这是一个城市应当标注的文明刻度。
礼让文明的“礼”,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涵养过程意识和历史耐心。上世纪90年代,韩国一档节目拍摄深夜里红灯亮时的车辆停车情况,结果很不乐观。一天凌晨,当摄制组准备离开时,一辆小汽车在红灯前停下,主持人问:“您为什么停车?”“红灯不是应该停车吗?”驾驶员解释说,遵守交通规则不出事是最大的福气,就能过上好日子。这句话感动了无数观众,也触动一些人开始审视自己。从遵守交规到自觉礼让,很难跳过习惯养成和意识增强的过程,就像乘车排队、主动让座、不开斗气车、慎用远光灯等文明行为,还要面临不文明习惯的冲击。对个人而言,内心有道德律、行动有执行力,才能让交通安全与公共文明真正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