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公务员考试习题:言语理解与表达(28)答案与解析

2014-11-15 天津公务员考试网

   1.在国外,很多遗传、传染类疾病属于公民隐私范畴,而在我国,有些机构随意披露公民这些隐私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法律对此还缺乏相关的规定和有效的保护,导致这些隐私被披露后无法获得司法救济。通过这段话,作者想表达的是(    )。
  A.我国的有关机构应严格保护公民病情隐私
  B.我国公民的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
  C.我国有关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制度亟待完善
  D.在医疗方面,我国和其他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2.
  法律规定,以“广而言之案”立案,必须有受害人的自诉,除非是严重的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诽谤行为。而因为一篇报道涉及了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委书记张志国,西丰县公安局便以“涉嫌诽谤罪”为由对采写报道的《法制日报》记者朱文娜进行立案调查,该局多名干警赶到报社对该记者进行拘传。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当地公安局替县委书记立案公诉有理
  B.当地公安局替县委书记立案公诉无理
  C.当地公安局替县委书记立案公诉违法
  D.当地公安局拘传《法制日报》记者无理
  3.任何一种教育体制下,都存在着学生资质差异的问题。理想的教育体制,应该面向不同资质的学生,都提供相应的机会。但是,面对高考升学,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遴选机制,我们常常是无奈地叹息。因此,天才对教育惟一可说的话,是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的那句名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现在的教育体制忽视了学生的资质差异,不利于天才的培养
  B.理想的教育体制应该一视同仁,给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
  C.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和人才遴选机制下,人们更多地表现出无奈
  D.现行教育体制在竭力挣扎却又难以走出误区
  4.>>托马斯·杰弗逊有句名言:在一个其公民为理性与说服而非暴力所引导的共和国里,推理的艺术变得最为重要。而在我国,逻辑学表面上的抽象与枯燥阻碍了很多求知者的涉人。作为已被广泛应用于经典逻辑和现代逻辑基础教学的《逻辑学导论》一书的简明读本,本书简明扼要、实例丰富,深入浅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逻辑学入门书。书中讲解了基本的逻辑概念、直言命题、直言三段论、符号逻辑、演绎方法、归纳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并通过生动鲜活的例子,让读者能够较为轻松地把握逻辑的要义,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文段主要是对《逻辑学导论》一书的(    )。
  A.内容简介
  B.推荐用语
  C.评价话语
  D.评价话语
  5.
  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集体,拒绝正式承认个人的主体性。传统社会的礼治秩序,本质上是主张取消个性、主体性、 否认个人独立利益的,个人只能按照一定的“名分”来履行责任义务。这一秩序塑造的是处于服从地位的“臣民” ,而非法律意义上享有权利的“公民”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进行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是要实现人由“单位人”向“社会人” 过渡的目标。这一“人的社会化”过程,既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意味着个人自由的增加和社会结构的优化。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强调集体、拒绝个人的主体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C.“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人自由增加和社会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
  D.由“臣民”到“公民”的转变是我国劳动人事改革的重要标志



  【答案解析】:
  1.答案: C
  解析:
  文段通过“导致”一词表明了重点,即隐私被披露后无法获得司法救济。针对该问题,需选择解决该问题的对策,C选项符合要求。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并非是针对法律问题提出的对策,所以排除;B选项是文段中的问题,并非重点;D选项中的医疗也属于问题,并非对策,因此排除
  2.答案: C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转折关系词“而”表明前后两个分句之间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前面是具体法条,而后面具体的法律事件和前文形成了对照关系,“而.......便......”的句式说明了和前面法条的对立,潜台词是没有达到法条规定的程度,便兴师动众堆记者采取拘传行,违背法条。所以对此对应的是C选项,当地公安替县委书记立案公诉违法。
  题干后半句对行动持否定态度,所以A错误;另外,该行动违反法条,实际上是违法,程度上超过了“理”的范畴,所以B、D也不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
  3.答案: A
  解析: 文段第一句提出教育体制应该考虑学生的资质差异情况,对不同资质的学生都提供机会。第二句转折词“但是”之后强调现实情况却是,教育遴选机制非常单一,忽视了资质差异的情况。最后一句“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的意思是,教育要考虑到资质差异问题,对不同资质的学生都提供机会。因此答案选A。
  4.答案: B
  解析: 由文段的最后两句话可知,本段文字主要是对《逻辑学导论》一书的推荐用语,以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去阅读。故本题选B。
  5.答案: C
  解析:
  由提问标志词“概括”可以判断出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材料前三句主要讲传统文化强调集体,拒绝承认个人的主体性,为后面劳动人事改革作出铺垫;后三句具体阐述劳动人事改革的目标及其重要意义。由此,材料整体上属于分—总结构,其语意重点在于“总”的部分,即“人的社会化”过程所具有的意义。选项中,C项表述最贴合文意。其他三项表述错误,未抓住材料语意重点,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