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记忆工程是世界遗产项目的延续。世界遗产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起的,比世界记忆工程早20年,它关注的是自然和人工环境中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如具有历史、美学、考古、科学和人类学研究价值的建筑物或遗址。而世界记忆工程关注的是文献遗产,具体讲就是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等。
根据这段文字,世界遗产项目与世界记忆工程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
A.文化与档案
B.实物与遗迹
C.实物与记录
D.遗产与文献
2.>《阿凡达》是卡梅隆花了12年才完成的一部片子,这12年里,他除了拍过几部跟海洋有关的纪录片之外,几乎都在为《阿凡达》折腾,同时消失于媒体和公众视线之外。结果影片上映才两周,全球票房就直奔10亿美元,离他那部创下14亿美元票房纪录的《泰坦尼克号》,距离也并不遥远。而中国导演呢,谁会花12年的时间,去做一部完全不知道前景的影片?中国电影另外一个很堕落的地方是,隐形广告已经多到令人发指的地步,铜臭气十足。冯小刚在《非诚勿扰》受到批评后还说,这是国际通行做法。对,《变形金刚》里的确有雪佛兰,但是好莱坞是每部影片都会尽可能地往里拉赞助塞商标么?我真的不是苛刻,但事实就是这样,很多中国导演不是为观众在拍电影,甚至也不是为自己拍电影,他们只是为钱拍电影。相比之下,>《阿凡达》是多么的纯洁,可为什么这份纯洁,反而是远比我们商业的美国人实现的呢?
>对划横线的语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卡梅隆用了12年精心制作,其间,他几乎消失于媒体和个人公众视线之外
B.卡梅隆用12年的时间,去做了一部完全不知道前景的影片
C.《阿凡达》是导演卡梅隆为观众为自己而创作的一部电影
D.《阿凡达》是一部没有商业广告的纯洁电影
3.
我相信人有素质的差异。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炼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素质大致规定了一个人承受苦难的限度,在此限度内,苦难的锤炼或可助人成材,超出此则会把人击碎。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苦难受人的素质程度的制约
B.受苦者的素质决定了其承受苦难的限度
C.受苦者的素质可以锤炼人也可以击碎人
D.苦难在受苦者的素质承受范围内可以激发生机
4.
在一次商业谈判中,甲方代表说:“根据以往贵公司履行合同的情况,有的产品不具备合同规定的要求,我方蒙受了损失,希望以后类似的情况不再发生。”乙方代表回应道:“履约时出现质量问题,按规定可以退回或求偿,贵公司当时既没退货,也未提出求偿要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这段文字中,乙方代表的回答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是( )。
A.甲方企图要乙方赔偿上次合同的损失
B.甲方说乙方有的产品不符合要求,但无证据
C.甲方因为宽容,已经损失了追究乙方违约责任的时机
D.甲方为了在这次谈判中增加谈判的筹码,故意指责乙方以往有违约行为
5.
爱因斯坦曾经明确表示,他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他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由此可见,思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本来就是同一思维中的水乳交融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
A.爱因斯坦其实并不懂得用语言进行思考。
B.形象思维是比抽象思维更优越的一种思维方式。
C.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密不可分的。
D.提升思维水平的关键在于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答案解析】:
1.答案: C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材料主要介绍了世界遗产项目和世界记忆工程,“世界遗产项目”主要关注的是“文化和自然遗产”,如建筑物或遗址,是实物;“世界记忆工程”主要关注的是“文献”遗产,如珍贵文件和记录,是一种文字记录,所以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实物与记录,C为正确答案。A项中的“文化”不准确,两者都具有文化内涵;B项珍贵文件和记录不是“遗迹”,排除;世界遗产项目和世界记忆工程都是关于“遗产”的项目,只不过研究的遗产内容不同,“遗产”不是区别,而是共性,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2.答案: D
解析: 此处需要理解“纯洁”的意思。从文段看,通过卡梅隆与中国导演的对比,作者否定的是中国导演那种急于求成、为钱而拍电影的态度,以及中国电影贴片广告过多的情况。与之相对应,情况相反的,则是作者强调的“纯洁”。A项对应“不是急于求成”,B项对应“不急于求成”、“不是为钱而拍电影”,C项对应“不是为钱而拍电影”,这些都是作者赞成的纯洁的行为,也是对划线句子正确的理解。文段中并没有说《阿凡达》有没有商业广告的问题,况且作者否定的只是过多地“贴片广告”与“尽可能地往里拉赞助塞商标”,而D项显然是把“纯洁”理解成了有无商业广告,理解错误,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3.答案: B
解析: 文段主要论述的是人的素质与所承受的苦难的关系,即人的素质水平决定了他所能承受的苦难,以及苦难带给他的影响。A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是文段意图的同义转换;C项偷换概念,可以锤炼人也可以击碎人的是苦难,而非素质;D项只提出了一个方面,说法片面,故本题选B。
4.答案: D
解析:
根据甲方在提出不满后最后以“希望以后类似的情况不再发生”作结——本对话是为今后的合作谈判,而题目问题是推断乙方回答的意图,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A项的观点没有在材料中体现,且引申不合理;B项未引申,同时B、C能支持D项,D项引申适度,故正确答案为D。
5.答案: C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为表面主旨题。
据“由此可见”可知,其后是文段主旨。故选C。
A项错误,爱因斯坦是不用语言进行思考,而非不懂得用。
B、D项说法曲解文意,刻意把一种思维凌驾于另一种思维之上,故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