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天津市公务员考试的脚步越来越近,准备参加2014年天津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可抓紧时间做好复习计划,复习越晚,可能会影响之后的考试。天津公务员考试科目分行测和申论,其中申论考试的材料是申论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命题人精心选取并加工而成,考试大纲中指出,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申论考查的社会问题或这社会些事件涉及的主体众多,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关注时政热点及一些国家政策方针。同时天津公务员考试网(www.tjgkw.org)将发布最新的申论热点供考生参考。天津公务员考试备考教材中有对申论的详细指导,考生也可结合此教材来复习。
市长渡江
【背景链接】
9月7日上午,1000多名市民从浙江兰溪市中洲公园阳光沙滩下水横渡兰江,和他们一同下水的,还有金华市副市长张伟亚、兰溪市委书记吴国成以及金华各县市区、衢州市龙游县的环保局正副局长共15人 。
今年上半年来,浙江瑞安、苍南等地区,网友先后发贴,悬赏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但不是推脱搪塞,就是缄而不语,所应者寥寥无几。然而,与他们的表现大相径庭,此次,市长、书记、环保局长带头,1000多市民横渡兰江。这一举动遭到了不少网友质疑,认为他们有“作秀”、“演戏”之嫌。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一座城市的河流是否污染严重,父母官敢不敢下水游泳成为重要衡量标准。从悬赏邀请所在地的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到环保局长自觉下河游泳,不得不说是一种难得的进步。
一方面,局长下河游泳是回应民生诉求的良好方式。“网络通四海、网络达网民”。网络连接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真实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喜、所忧、所怨、所盼,对政府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网上也有民生,网上也有诉求”。对于群众的呼声、建议甚至是批评,是置若盲闻、不管不顾、任其发酵,还是认真倾听、积极回应、落实解答,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思路和政治智慧。从近期“网络反腐”、“食品安全”、“房屋拆迁”等热点事件处理中,疏通、尊重、引导、回应网民,才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真正之道。此次环保局长下河游泳,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执政理念的彰显,也是回应民生诉求的生动尝试。
另一方面,局长下河游泳是验证工作成效的根本方法。“工作好与否,群众最有发言权”。“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几个月前是微博的热门话题,能不能下河游泳虽然不是一个标准的水环境指数,但是很能直观反映问题。在老百姓眼里,水质是否得到真正改善,无需过多数据、报表资料证明,水体不发黑、发臭,领导能带头下河游一回,那才是“硬道理”。试想一下,一条臭味熏天、垃圾篇布的河流,会有人置生命健康予不顾,敢在水中游泳?而且,“人无完人,孰能无故”,工作中出现了纰漏、问题、错误,在所难免,尤其是对于环境污染等问题,并非环保部门一家之责,面对群众的质问和疑惑,唯有主动承担、勤勉工作,想方设法,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不管是真金白银投入也好,还是治污利剑行动革命也罢,检验工作成效的办法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很显然,局长下河游泳,无疑是检验工作成效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启示]
信用是公权力的生命所在,完整兑现权力承诺乃最为基本的官德伦理。然而在时下某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却屡屡失信于民,管不住污水横流、治不了假冒伪劣、守不好法治底线、禁不住“三乱”劣风,即便是自身职责清单中的很多内容得不到落实,也鲜有官员为此担责受罚。相形之下,金华市副市长张伟亚、兰溪市委书记吴国成以及金华各县市区的一些基层官员“下河游泳”的新闻,确实让人感到眼前一亮。
局长下河游泳何也是对美好记忆的一种期待。当生活居住环境不断恶化,当河中鱼虾几近绝迹,当下河游泳只能是儿时的记忆,这一切于民众而言,未免太快、太突然。我们渴求碧水蓝天,我们希望得到关注,我们更盼望领导履职,不得以,采用这种唐突、特殊甚至另类的方式。“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领导下河游泳,关乎期待,体验民生,情深意切。
[措施]
对此,天津公务员考试网专家建议:
一方面,加强领导“群众意识”的培养,让“接地气”成为领导新时尚。大力培养官员领导的“群众意识”, 领导更要多多下基层,体会一下群众的疾苦,才会将民生工作放在首位,才会在工作中更能体现服务的意识。在党中央提倡走群众路线的前提下,要真正实现党的号召与民生问题相联系,下基层应该为成当今领导干部的时尚,领导干部不仅仅今天要坚持下去,更应该长期坚持。环保局长自觉下河游泳,不仅证明了地方的水质优良,还激发了大家的环保意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们期待,“环保局长自觉下河游泳”成为一种常态,成为推动水环境治理的“无形之手”,在各地流行盛行起来。
另一方面,公众理应理性看待公共事件。每当公共事件发生后,官员出来避遥或者付诸了实际行动,媒体、大众都未免能理解、支持,相反,质疑、追问声不绝于耳。其实,少一些怀疑、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反对、多一些配合,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热情,共同构筑齐心向上的“正能量”, 如此,方能真正推动问题的解决。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