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天津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解析

2013-01-30 天津公务员考试网

  一、根据给定材料,概述“被xx”现象所反映的负面问题。(25分)
  要求:概括准确,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400字。
  【点拨】
  材料2反映了高校虚报就业率的问题。由材料2第2段能直接提取关键句“学校方面弄虚作假,权利失范”。
  材料3反映了地方政府不诚信,政府官员搞政绩工程,谋求个人利益的问题。
  通过阅读我们看见,从材料2和材料3中提取的要点是可以合并在一起的,关键词是“诚信缺失”,材料中的相关具体事例即是该问题的具体表现。
  材料4第1段关键句“权利的膨胀与滥用其实是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和第2段关键句“利用公权力愚弄和恐吓了民众”。
  材料5第1段能提取关键句“3家办案机关都是有责任的,是没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也没有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
  通过阅读我们看见,从材料4、材料5中提取的要点是可以合并在一起的,表述为“公权力的滥用,程序正义缺失”,材料中的相关具体事例即是该问题的具体表现。
  材料6反映了地方政府没有坚持依法行政问题,具体表现是“地方政府间接地剥夺了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侵犯了农民依法享有的权利。
  材料7第1段讲述了教育部门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合法地伤害无力反抗的人,该要点可以和材料4、材料5中提取的要点是可以合并在一起,关键词是“公权力的滥用”。
  材料7第2段“‘被捐款’的背后体现出依法行政的不足,更是对私有财产的变相侵犯”,该要点可以和材料6的要点合并。
  材料8主要讲述企业违反劳动法,违规操作,侵犯员工合法权益,反映了法制建设不足的问题。
  材料10主要讲媒体的不实报道,属于媒体存在诚信问题,可以与上述“诚信缺失”的要点合并。
  【参考答案】
  材料反映了以下负面问题:
  第一,缺少诚信。高校方面弄虚作假,权力失范,虚报就业率;香港媒体存在不实报道;有的政府官员把政绩工程当成一种邀功请赏的筹码,试图借此作为谋求升迁高位的敲门砖。
  第二,公权力滥用。强权不受监督,令弱者无力对抗,掌握权力的教育部门制定规则,家长只能任由宰割;警方滥用公权力,利用公权力愚弄和恐吓群众。
  第三,地方政府或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办案机关没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也没有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地方政府基于土地财政的考虑,间接地剥夺了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其中的收益进入了地方财政的腰包;一些单位或组织变相侵犯公民的私有财产。
  第四,一些企业不遵守法律法规。企业等用人单位违规侵犯员工合法权益,却得不到应有惩罚。
  二、 结合给定材料和生活实际,请你谈谈“诚信”的重要性。(15分)
  要求:分析合理,观点准确,字数不超过300字。
  【点拨】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单从题目上来看,结合材料和实际谈诚信的重要性,对我们来说,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各占一半。有利的因素在于,题目要求结合实际,我们可以发散思维,纵横捭阖的发挥。不利因素在于,要点在材料中包含的非常之少,在考场上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凭我们主观思考,无形中加大了作答的难度。
  在具体的作答要求中,有分析合理、观点准确这一条,这告诉我们本题是一道综合分析题。在整理答案时,要注意字数不要超过300字。
  阅读材料,提取要点
  整篇材料中,我们很难过多发现诚信的字眼。比较明确的提到诚信的材料有给定资料3、提到信任二字的有给定资料4、给定资料11。
  给定资料3第四段中提到“令我们国土本已不堪一击的‘诚信’二字雪上加霜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令干群关系、官民关系更加疏远乃至恶化”,这里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诚信对于政府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思考,我国本土诚信都包括哪些方面。
  给定资料4最后一句提到“不但令民众对公权力失去信任,也令法制建设遭到破坏”,这里启发我们诚信对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给定资料11提到“‘被时代’传播的是信任危机,如果不及时进行整治,将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严重损害”、“虚假的就业率、不真实的数据发布、工资的虚假增长等,折射出的是政府信任危机”这里依然是政府角度。
  除了材料中找到的这些有效信息之外,我们还要充分结合实际生活,思考要从几个方面来谈诚信的重要性。从材料中提到的企业不诚信,违反劳动合同法以及媒体不诚信,炒作新闻等,我们又找到了除了政府角度之外的其它两个角度,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角度可以谈,那就是个人角度。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按照总分结构,先用一句话总体阐述,然后分别从政府、企业、个人和媒体的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答案】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政府、企业、个人、媒体都非常重要。
  政府方面:诚信可以挽救民众对公权力的信任感;诚信可以紧密联系干群关系、官民关系;诚信有利于维护公民的知情权等合法权益,可以有效维护法制建设。
  企业方面:诚信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个人方面:诚信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有助于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感、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媒体方面:媒体诚信有利于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有利于对群众起到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更有利于营造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给定材料”写到:“‘被’字的流行语不仅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也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请联合给定材料和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
  要求:条理清晰,分析到位,字数不超过400字。
  【点拨】
  首先,来审题。
  通过审题可以看出,本题是一道综合分析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现实,谈谈对“‘被’字的流行语不仅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也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的理解。通过题目可以看出其实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要解释“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二是要解释“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
  针对这类题可以采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结构来作答,既可以很容易从材料中找到答案,也可以使得答案条例清晰。
  接下来,根据题目和材料提炼要点。
  这句话出现在给定资料2中,通过阅读该则材料会发现能够提炼的要点几乎没有,从而可以判断出要点应该很分散,应次要仔细阅读其他涉及“被”字的材料。
  通过阅读给定资料可以发现,包含“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和“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意思的资料主要有资料1、资料3和资料11。
  接下来仔细分析这几则材料与以上两层意思的关系。
  首先,“隐喻着公共诉求得不到完美呼应的现实语境”说明了公众对自己诉求得不到呼应或者对政府信息或者做法的不满、无奈。这在资料1中第二段有体现“公众对于公民权责名实相符的吁求”,这说明公众的权责名实并不相符。
  再来看资料3第一段中“虽然是对统计数据真实性的质疑,但其背后,却是公众对工资收入增长缓慢、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不满”,这里说的是不满心理。
  再来看资料11,这里有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刘院长认为,“被时代”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是政府信息与群众感受不一样的现实反映,实质就是公信力降低的体现。这实际上是对“被”字句的本质的解释。
  其次,“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的意思解释主要体现在资料1第二段中:“被”字的“被”荣登榜首曲折地表明了公民责权意识的自我觉醒。
  再来看资料3第五段,这段文字是主要阐释“反衬出这个时代的显著进步”意思的出处。主要有:公民对政府数据或者说辞保持一种怀疑和求证的精神,这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最宝贵的成长。这种怀疑精神,及时扶正公权力、防范各自潜在危险的动力之源。“被xx”的流行,及见证了现实但也存在着诸多无奈,同时又表明公民权利的觉醒。更意味着有怀疑精神与权利意识的公民,正在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人翁。
  最后,来看看相应的对策。对策方面主要出现在资料5和资料11中,材料5中关于赵作海错案涉案人员采取追究责任的办法;资料11最后一句话:必须建立法规,让“被事件”制造者为自己的行为埋单,还公信于社会。
  最后,整理要点,形成答案。
  按照之前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结构将整理提炼出来的要点进行安排结构层次即可。
  【参考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前公众对于公共诉求得不到呼应而产生的不满表现,同时也反映了公众责权意识的自我觉醒。
  当前,我国确实存在着“被就业”、“被提高”、“被上楼”等现象,被字句实质上是政府信息与公众感受不同的现实反应,是公信力下降的体现。首先,反映了公众对于公民责权名实不符的诙谐表达。其次,对于诉求得不到呼应和满足而表现出的诸多无奈、忧虑和不满,是公众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的具体表现。
  同时,被字句的出现也反映出了公众的一种怀疑精神,是社会的希望所在,是时代的进步。首先,公众对政府信息产生怀疑和求证的精神,是公众权利的觉醒,是社会的宝贵成长。其次,怀疑精神是扶正公权力、防范社会潜在危险的动力源泉。最后,被字句出现意味着怀疑精神与权利意识的公民正在成为社会的主人翁。
  当前,挽回政府的公信力已经刻不容缓,必须通过建立法规等手段,严惩“被事件”的制造者,还信于民。
  四、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我国实际,以“从‘被××’的流行到‘给力’的大热”为副标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观点正确,主题鲜明,分析合理;
  (2)论述深刻,语言流畅;
  (3)字数在800-1000字。
  【写作思路】
  本题是一道议论文写作题,在审题中需要考生把握几点关键:一是结合我国实际。在具体论述中,需加入材料中的一些例子或当前社会有关政府公信力的一些事实,使文章叙议结合、论证充分。二是有副标题要求。考生需以“从‘被××’的流行到‘给力’的大热”为副标题,并自拟主标题。不可无副标题,也不可将副标题当作主标题使用。
  题目中的“从‘被××’的流行到‘给力’的大热”反映了一种转变,这在材料最后一段有所体现:如果在“被时代”,公众希望有一种力量能改变普通百姓“被动性”的命运,将他们从无力感中解脱出来,那么在“给力”横空出世以后,公众更希望,不管是在哪个领域,都能让他们看到“给力”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这说明民众正在由消极的抵抗,到寻求政府积极解决的转变。这种区别和变化,是我们在写作文章时必须体现出来的。
  在立意方面,很明显材料为我们指出一条方向——材料11提到“如果不及时整治,将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严重损害”。因此,考生应从“提升政府公信力”、“加强政府信息公开、透明”等角度去立意和写作。
  在分论点的设置方面,考生也可以从材料中得到许多有用信息。材料3提到为官者把政绩当作邀功的筹码,讲“幸福”“和谐”强行带在民众头上;材料4提到F省警方在办案中信息不公开,侵犯了当事人家属及所在单位的知情权;材料6提到个别地方政府大搞土地财政,间接剥夺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从这些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中,我们可以获取对策分论点;对于擅长写分析论证的考生而言,也可围绕这些问题,写一篇铿锵有力的评论性文章。
  【参考例文】
  实现政府三大转变 着力提升政府公信力
  ——从“被××”的流行到“给力”的大热
  西方哲学家史里斯?博克说:“信任是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因为它就像空气和水源一样,一旦受损,我们所居住的社会就会土崩瓦解。”如何拯救政府公信力,已成为世界性课题。“被就业”、“被小康”、“被高速”等被字句的出现,以一种更加强烈的方式,表达着民众对政府的数据或说辞的怀疑与不信任。
  “被××”和“给力”都是近两年大热的网络用语,被主流媒体和广大网民们争相使用和模仿。这二者的出现有着相似的原因——都反映出社会公众的一种期待和诉求;同时又揭示出一种民主的觉醒:由被动到主动,由民众的消极抵抗到寻求政府的积极解决。正是这种觉醒、这种怀疑精神,成为扶正公权力、防范各自潜在危险的动力之源,对政府信息的公开、权力的监督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使政府的举措更加“给力”,各级政府应尽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升政府公信力。
  转变一:从片面追求政绩到真正尊重民意。一个政府的威信来自哪里?首先来自于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实事。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反应,不是听政府怎么说,关键是看政府是不是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些官员为谋求升迁高位,把政绩当作邀功请赏的筹码,浑然不睬客观事实,甚至剥夺民众的权利,造成干群关系的疏远和恶化,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因而,政府要牢记发展为了人民这一根本目的,在改善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事项方面加大投入,及时将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用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和具体成果,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
  转变二:从消息封锁、隐瞒不报到信息公开。F省警方在案件处理中采取“不告知”的态度,侵犯当事人家属及其单位的知情权,不仅令民众对公权力失去信心,也令法制建设遭到破坏。因此,提高政府公信力,第二项转变就要加强信息公开力度。各级政府机关要结合本部门、本单位、本系统的特点,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和本部门的核心权力为重点,不断丰富政务公开的内容,提升政务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对每一个行政行为和行政权力都必须明确具体内容、权责范围、负责单位、完成时限、具体标准以及考核监督的方法和途径,以透明促公信。
  转变三:从数据虚假、自欺欺人到带头诚信。信用是信任的基石,缺乏信用的政府是无法得到群众的信任和认可的。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政府的信用程度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政府公信力,是用诚实守信集聚起来而放射出的一种影响力和号召力。那些冷冰冰的数字、指标,虚假的数据,不能使百姓真正的“富裕”和“幸福”。政府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能不能遵守规则,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定着政府公信力的状况。
  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和权威,直接关系到社会信誉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政府要不断完善自身建设,用实际行动获得群众的信任;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自信的政府,应该允许公民有不信任的权利、有质疑的权利、有监督与批评政府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真正信任,让政府的建设真正“给力”起来。 

分享到

切换频道